《左传》:人生化解矛盾的高境界,不是对抗,而是智慧,你越懂得变通,越能破冰
发布时间:2025-01-18

      你要知道,在这个世界上,难解开的死结往往不是靠硬碰硬,而是需要一个巧妙的转折。

      当大家都陷入僵局时,聪明人往往能找到一条意想不到的出路。

     【原文】 书曰:"郑伯克段于鄢。"段不弟,故不言弟;如二君,故曰克;称郑伯,讥失教也;谓之郑志。不言出奔,难之也。 遂寘姜氏于城颍,而誓之曰:"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"既而悔之。颍考叔为颍谷封人,闻之,有献于公,公赐之食,食舍肉。公问之,对曰:"小人有母,皆尝小人之食矣,未尝君之羹,请以遗之。"公曰:"尔有母遗,繄我独无!"颍考叔曰:"敢问何谓也?"公语之故,且告之悔。对曰:"君何患焉?若阙地及泉,隧而相见,其谁曰不然?"公从之。

      【译文】 史书上记载:"郑伯在鄢地消灭了段。"段不守弟道,所以不称他为弟;他自立为君,所以用"克"字;称"郑伯"是讥讽他教导无方;称为"郑志"是表明这是郑国的史事。不说"出奔",是因为难以启齿。 于是把武姜安置在城颍,并对她发誓说:"除非到了地下,否则永不相见。"后来他后悔了。颍考叔是颍谷的管理者,听说此事后,带着礼物去见庄公。庄公赐给他食物,他把肉留下不吃。庄公问原因,他回答说:"小人有母亲,母亲都尝过小人的食物,但没尝过君王的汤,请让我带回去给她。"庄公说:"你还有母亲可以孝敬,唯独我没有了!"颍考叔说:"请问这是什么意思?"庄公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他,并说明自己的悔意。颍考叔回答说:"君王为什么发愁呢?可以在地面挖到地下,开凿地道相见,谁说不行呢?"庄公采纳了他的建议。

      前文说到,郑庄公在平定了弟弟的叛乱后,一怒之下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,并发誓:"除非到了地下,否则永不相见。"

这话说得决绝,却埋下了后悔的种子。

    你看人性就是这样,在盛怒之时说出的话,往往会成为日后的心结。

    庄公虽然贵为国君,却也难逃这个命运。

    当怒气消退,亲情的呼唤又开始在心底响起。

     正是在这个时候,一个叫颍考叔的小官员给我们上了一课。

    你看他是怎么做的?

    当庄公赐他食物时,他独独把肉留下不吃。

   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,它暗示了这位老臣的用心良苦。

    当庄公问起原因,他说:"小人有母亲,母亲都尝过小人的食物,但没尝过君王的汤,请让我带回去给她。"

   这话说得多么巧妙!既道出了对母亲的孝心,又暗示了君王与母亲的隔阂。

   你要明白,有时候好的劝谏不是直来直去,而是以情动人。

   颍考叔的这番话,让庄公忍不住感叹:"你还有母亲可以孝敬,唯独我没有了!"这一声叹息,道尽了多少思母之情。


    而且,人这一辈子难解开的结,往往都是自己系的。

    庄公说"不及黄泉,无相见",是他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难题。

   但你看颍考叔是怎么化解的:"若阙地及泉,隧而相见,其谁曰不然?"

   这个建议多么高明!它既不违背君王的誓言,又找到了见面的方法。

   地道一通,既"及泉"又能相见,可谓是巧妙地解开了这个死结。

   所以你会明白,化解矛盾有三个层次:

   层是硬碰硬,这是低级的方式。 

   第二层是互相让步,这是中等的智慧。 

   第三层是找到新的角度,这是高的境界。

   就像颍考叔的破局之道,他没有正面劝谏,而是通过自己与母亲的故事,唤醒君王的思母之情; 

   没有要求违背誓言,而是找到了既遵守誓言又能相见的方法。

   生活中的很多矛盾,往往不是因为没有解决的方法,而是我们的思维太过固化。

   当我们学会换个角度思考,很多看似无解的难题,都会柳暗花明。

   记住,高明的解决之道,往往不在对抗,而在变通。



13390026205
jinquanshuju@163.com